今天是 2025年05月06日
首页 > 旧内容 > F1 > 正文

张海宁:布朗优势不只靠扩散器新规则带来积极

2012-09-22 365爱车网 0阅读

   2009年F1的揭幕战一如赛前大家的普遍感觉——难以预测,但再难预测相信也没多少人想到不久前还处于是否能参赛的危机边缘的布朗GP车队能以这么大的优势横扫揭幕战!这令人对当时处于退出危机中的布朗GP车队内部的运作真相充满好奇,或许过段时间,这一切会渐渐出现在大家的眼前。

  说说揭幕战,法拉利、迈凯轮、雷诺等历届豪门全被横扫,出现这样的乱世景象的原因在哪里?只是扩散器的问题吗?一个那样的扩散器能带来如此大的领先优势吗?我想优势肯定有,但布朗GP车队的优势一定不只是靠扩散器。过去的F1赛事,大车队在空气动力学上的研发真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能加的小翼片都用上了,这一切都建基于大车队雄厚的风洞研发实力和先进的电脑模拟系统上。但是,今年的赛例使大车队在这一方面的研发优势被削减了大半部分,而现在更讲究的实际上是车身重心设置,以及悬挂系统如何配合轮胎发挥出轮胎的最大机械抓地力。在这方面,以红牛车队设计师纽维作为代表的传统方程式赛车设计师的功力反而容易再次显现出来,过往在90年代就在贝纳通和法拉利担任技术总监的罗斯布朗自然也能在目前的赛例下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丰富经验。毕竟在过去数年,电脑设计的重要性盖过了人的思维,可现在被“精简”的赛车反而使这些设计师发挥出实力,所以,除了扩散器,人的设计思路或许是我们应该重新正视的因素。

  另一个问题,国际汽联对今年的F1做了如此多的改进,无非是希望比赛好看,超车更多,那这一目的达到了吗?从揭幕战来看,效果不错。特别是在弯道里,后车比以往更容易接近前车,而不会在追到0.5秒的范围内就举步维艰。超宽的前鼻翼和又高又窄的尾翼尽管从审美角度来说比较难看,但对避免过多受前车的尾流骚扰方面的确是有效的。

  另外,大幅降低的下压力和胎面结构强度更可把握的光头胎都使车手的驾驶技术能比较明显的体现出来,我们能更多地看到车手在重刹车到进弯这一过程中车身的细微摆动,还有高速弯车手对油门更频繁的微调,这和过去弯道里下压力几乎大于一切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还记得比利时SPA赛道的那个上坡的高速S弯吗?舒马赫说那个弯道在90年代对车手而言是准确控制极限的挑战,而后来,在下压力的帮助下,车手只要走对线路,就可以全油门过弯。现在,似乎90年代车手面临的挑战重新回到现役车手的身上了。

  关于第一站,我们可以讨论的还有很多,不过悬念并未完全被解开。KERS系统除了在起步时作用比较大之外,并为见到其明显的作用。而传统大车队要过多久才能稳住阵脚重拾竞争力呢?相信以大车队的研发实力和应变效率而言,他们在回到欧洲之后能做出改善,但在亚洲,恐怕这一切还来不及。还有那些处于争议中的特殊扩散器最终会被如何定义呢?国际汽联在对扩散器的审核中是否带着一些特殊的想法呢?这一切,我们拭目以待吧。

  (张海宁)

上一篇:莱科宁专访:法拉利KERS很有用不撞车有机会拿亚
下一篇:特鲁利对FIA裁决失望:汉密尔顿不知何故靠边停